15966481856
宿命的纠缠,活性氧的危害
主持人
我想起了英国的分子生物学专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nd Dawkins )所说的话:所有生物的主角都是遗传基因(DNA),我们从祖辈到儿孙、都只是DNA换乘的同一辆车而已。
因氧气的存在,生物变得极其活跃,并完成了巨大的进化。但是,一个一个生物的寿命却缩短了。与此同时,DNA却不老不死,换了一辆又一辆的车,持续不断地传承下来。一如鹤见先生所言。
鹤见
正是。
主持人
活性氧自由基是被谁发现的?又是在何时被发现的呢?
鹤见
我想是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的哈曼(DenhamHarman)博士。他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在生物体内,活性氧导致细胞损坏和变性,会加速衰老”,这也许是最早的“自由基”学说。
现在这已成为公认的能够合理说明生物体老化的学说。
第五节 贷氧离子的作用
空气负氧离子是一种带负电荷的空气微粒,它像食物中的维生 素一样,对人的生命活动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所以有人称其为
“空气维生素”,有的甚至认为空气负氧离子与长寿有关,称它为“长 寿素”。在自然界中,大气离子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人们
却可以感受到负氧离子的存在。自然界中空气正、负氧离子是在紫外线、宇宙射线、放射性物质、雷电、风暴、瀑布、海浪冲
击下产生,既不断产生,又不断消失,保持某一动态平衡状态。同时;因地面对于大气电离层形成的静电场,地面为负极,结果
空气负氧离子受地面排斥,空气正离子则受地面吸引,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地表面正离子多于负离子,正、负离子浓度比值
常大于1,浓度各为 400~700个/cm3左右。山林、树冠,叶端的尖端放电,及雷电 瀑布,海浪的冲击下,形成较高浓度的小空
气负离子,使空气清 新,使人心旷神怡。而人烟稠密的大都市、工业污染地区、密团的空调间所产生的污染物及污染物的液体、
所产生的污染物及污染物的液体、固体和各种生物体与空气形成的气溶胶,使大量的小空气离子结合成大离子而沉降、失去活性
,使小的空气负离子浓度降低,并出现正、负离子很不平衡状态,而令人感到不适,甚至头昏、头痛、恶心、呕吐、情绪不安、
呼吸困难、工作效率下降,以致引起一些症状不明的病变。表1-1列出空气正负离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获取能量的代价
鹤见
据推测,无氧时代的生物不会被氧化,几乎是长生不老的。由于当时的环境是等离子体状态,含有丰富的负氢离子。而在有被 氧时代,可能因为氧气有毒,生物为了生存发生了大进化。
比如小细菌进入大细菌中寄生并融合,单细胞的真核细胞诞生,接着产生真核生物,生物在不断进化。
小细菌将线粒体带入真核细胞中生存,而且进化到1个细胞中寄生有300~400个线粒体,而每个线粒体都拥有各自特有的基因。
经过这样的过程,人类依靠细胞中线粒体的作用,在体内获取能量 ATP。
及川
这应该是生命进化最大的里程碑吧。
鹤见
话虽如此,变成拥有活动力的真核细胞的同时,因为吸收了氧气,生物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也就是说,人类利用线粒体制造能量(ATP)的代价,是要背负与活性氧斗争的命运。其结果是生物体被氧化,加速衰老,寿命缩短,不过DNA被传承下来了。这就是线粒体的功与过。
(5)电晕放电法是指在两个电极间加有较高的电位差,其中一个电极是直径很小的尖针,环绕该针状电极的高电场会产生大量的
正、负离子,如果尖针状电极是负极,正离子则很快被吸收,负离子被排斥到相反的电极,产生了电晕放电的空气负离子。目
前市场上流行的负离子发生器大多数是采用电晕法产生负离子的。其负离子发射电极主要分为闭合式与开放式两大类。闭合式
电极为双极性的,一般负极采用针尖状的,正极采用圆环形的。①采用闭合式电极的发生器,负离子浓度一般不高,扩展性能差,
而臭氧浓度较高:②开放式电极一般多采用针状的负极而周围物体、大地等对于负极来说具有很高的正电位,就相当于发生器的
正极,开放式电极的电场对环境有一定影响,其放电电压为3~10kV,产生的空气负离子浓度,以30cm距离测定,一般可达10°个
/cm3,浓度高的可达10’个/cm3,采用开放式电极的发生器,负离子浓度一般较高,扩散性能较好,臭氧浓度一般较低。发生器的
电极有单个、双 个、数个等不同数目。
(6)利用高压水的喷射作用,从喷嘴向空气中喷出一股微细水流,它在散裂开时,形成空气负离子。我国已研制成功强力负离子喷
泉,采用高压水射流喷射装置,从一个直径2mm的喷口中就能发射出100万亿个以上的负离子,形成在数万平方米地面上空的负
电性气候环境。
这种设备通常安装在城市广场、公园、宾馆酒店、疗养院和楼堂亭阁的喷水池上,以及现代化的音乐喷泉水池上,微型的可装
在庭院别墅,形成负离子疗养区。
人为方法产生空气负氧离子可以通过以下的途径。
(1)紫外线照射法从石英汞灯产生的紫外线可以电离空气,其电子通过光电效应在附近的金属或灰尘粒子上产生,由附着形成产生了负离子。这种紫外线同时还产生臭氧。
(2)热离子发射法当金属等某些材料被加热至一定温度时会发射出电子,发射的电子数由热离子发射特性和温度决定。这些被发射出的电子通过对氧和小灰尘粒子的附着产生离子。用这种方法产生的负离子大多数是大的带电离子,只有小部分是对人的生理能起活化作用的小离子。
(3)放射性物质辐射法放射性物质可用来产生空气负离子。其中放射a粒子的放射性同位素是最有效的离子发生器,如钋210的一个a粒子,可以产生约150000 个离子对,它可以把氮和氧的电子排除出来。在所得的离子中,负氧离子占绝对优势。
(4)电荷分离法当细微的灰尘粒子被吹经空气管道时,便会发生电荷分离现象。进入空气管道的灰尘粒子与管壁接触,失掉一个电子,电子附着到其他粒子上便形成了空气负离子。
空气中负氧离子有自然和人为产生两种。自然产生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放射性物质的作用地球的岩石圈表面存在各种放射性物质,这些放射性物质会通过能量大的或穿透力强的射线使空气离子化;
(2)宇宙射线的照射作用宇宙射线的照射可使空气离子化,但它的作用在距地球表面几公里处比较明显;
(3)紫外线辐射及光电效应短波紫外线能直接使空气离子化,臭氧的形成就是在小于200nm的紫外线辐射下氧分离的结果,但如
遇光电敏感物质(包括金属、水、冰、植物等),即使不是短波紫外线,也可以通过光电效应如雷电等使这些物质放出电子,与空
气中的气体分子结合形成负离子:
(4)水、空气能量电离作用由于空气气压或水压形成的势能和动能,作用于空气或水中的水分子,使其发生破裂并裂解成正负离子
,通常形成在瀑布、喷泉、海滨或者风沙等环境;
(5)材料自身静电场作用由于物质结构的特殊性导致其天生带有静电,产生静电场,当其与空气中水分子接触时,电离其中的水分
子而形成负离子。
什么能真正有效清除活性氧
主持人
也就是说,癌症的成因就是活性氧。人平常呼吸时就有2%的氧气会变成活性氧。
人的身体里有活性氧防御和清除系统、但是还需要借助“清洁工”的力量。众所周知的活性氧清除剂有维生素C、维生素E、辅酶Q10、多酚、黄酮类化合物、类胡萝卜素等。
及川
当然,这些也有各自的效果,但是它们的分子都太大、无法进入细胞内部,而且这些物质本身也可能被氧化。
鹤见
只有用负氢离子,才能还原毒性极强的羟自由基、并生成水。日本的医院里经常使用CT扫描。日本的CT设备保有量位居全球首位,常用的CT扫描一次所使用的放射线量,是普通人从自然界中一年吸收量的近3倍,达到6900-7000微西弗。
要除去放射线所引起的大量活性氧自由基,只有靠负氢离子。如果使用CT扫描的话,建议您服用负氢离子保健品。
负氧离子与我们所知道的臭氧有什么区别呢?臭氧又名重氧、超氧或强氧,国内现在很多人叫它活性氧。它是从英文 ozone翻译
而来的,其化学符号为O3。由于原子结构中含有一个极其活泼的氧原子,因而具有极强的氧化性。在气体中,臭氧的氧化能力
仅次于氟,杀菌力为氯的600倍以上。臭氧具有淡淡的草鲜味,在常温下会逐渐分解为氧气(O2),其性质比氧气活泼,密度为一
般空气的1.7倍。臭氧是由空气中的氧经放电作用所产生的,通常以稀薄之状混合于空气中,能在短时间内将空气中的浮游细菌
和有害微生物杀死,并能中和、分解有毒气体,消除一切恶臭。然而过多的臭氧会加速细胞老化,因为它会改变细胞膜的电位,
使细胞膜不带电.健康的细胞膜要带有负电,人体经由皮肤、黏膜、肺吸收负氧离子,就会恢复细胞膜的电位,使细胞膜回复原
来的活力。空气中负氧离子的多少,受地理条件、土壤类型、太阳辐射、空气湿度、风向风速、植被、水流等综合影响。据测
定,喧哗城市里的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仅有100~200个,城市室内更少,仅有40~50个。工矿区内,由于空气污染严重,每立方
厘米仅存10个左右。而在惊涛的海岸、山泉、瀑布地带,尤其是茂密的森林中,空气中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可达10万个以上,
其规律性为:夏季多于冬季,晴天多于阴天,上午多于下午,室外多于室内,绿化带周围的负氧离子浓度较高,海滨、高山、森林、
瀑布、喷泉周围的负氧离子浓度最高。
主持人
般人对遗传基因都有些许的了解。它掌管着每个人的体质和机能,并赋予每个个体不同的特征。
相对而言,了解线粒体的人不是很多。简而言之,线粒体就是将人体内通过各种形式吸收的营养成分转换成能量的工厂。
基因和线粒体十分重要,但是它们都可能被活性氧损坏。
鹤见
人体是由多达60兆个细胞组成的。细胞里有细胞核,细胞核里面有遗传基因DNA和制造ATP(三磷酸腺苷)能量的线粒体。然而5种活性氧中最强劲的羟自由基,连细胞核这个坚固的“防御所”都能破坏,结果导致癌细胞异常增殖,即癌变。
羟自由基的存在时间极短,但是它会使细胞膜类脂体发生链式氧化,给血管内皮细胞造成伤害。不只是癌症,它还会导致动脉硬化、心肌梗死、脑梗死等。
服用维生素E等物质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在我所尝试的方法当中,最有效的是服用负氢离子,它与酵素搭配使用、癌症治愈的病例在不断增加(临床案例参照第二部)。